全网震怒的“穷人买雪花酥”事件:新型鄙视链,背刺中国年轻人
文 / 小椰子
前几天,热搜上挂着这样一个视频,看得人气愤不已。
厦门一家卖雪花酥的特产店,有两位女生进去挑了十块雪花酥。
结账的时候却被告知:就这么点雪花酥,要付104元。
其中一个女生觉得有点不值这个价,因为以前她们买的都是一大盒才四五十元左右的。
她就跟店员说,她们要考虑一下,先不用了,谢谢。
结果店员就当着她们的面来了一句:“买不起就不要称。”
两位女生出了店门后,越想越气,就回到这家店里拍了这段视频:
“我们买个东西她看不起我们,她跟我们说买不起你称什么呀。
我们难道不能考虑吗?这是买不买得起的问题吗?她是不是应该给我们道歉?”
她们要求那位用言语羞辱她们的店员道歉,但那位店员只顾着躲闪。
另一位店员还帮着她说话:
“我告诉你,如果这样子我就要生气了。你什么意思?你是来闹场的吗?”
之后甚至用脏话辱骂起了顾客,嚣张且毫无反省之意的态度,看得人心塞不已。
后续这个视频火了之后,有网友挖出了这家店的黑历史:
“价格宰人、服务态度差、试吃完硬拉着客人买”......
评论区里,有人觉得10块雪花酥卖104元,属实太贵了:
“棉花糖、黄油、奶粉、坚果、冻干水果、饼干,成本没多少而且不压秤,卖这个价确实贵啊。”
有人觉得店员说话确实过分了:
“顾客只是有钱又不是傻,可以选择买什么。”
“不是买不起,是价格远远高于价值,别人不想当冤大头。”
而事件目前的进展是,这两位女生的诉求仅仅是店员公开道歉,但仍未得到负责人的回复。
你会发现当下社会,有个很奇怪的风气:
商家正在用一种新型鄙视链,来PUA消费者。
一般可以分成以下3种类型:
①价格刺客型:明明是看上去平平无奇的东西,结账时却能狠狠地刺你一刀,想反悔却已经晚了。
比如有人在上海一家特产店,看到了标价为“160元/50g”的话梅。
想尝尝鲜,让店主给称2颗,结果结账时发现:才2颗居然就要价64元。
而价格昂贵的原因是:“一种特级的罗光梅,不外传的古法工艺炮制的。”
好家伙,劳斯莱斯幻影折合1500元一斤,这话梅1600元一斤。
还有在各大热门旅游城市都有卖、堪称冤大头重灾区的雪花酥。
店员往往会端着切成小块的雪花酥到街上,递给路过的行人试吃。
有人在武汉一家点心店买了5块雪花酥,问价格时店员含糊其辞,让人以为是5块钱一块。
买了5块后,付款时竟然付了681元。
有人在商场负一层一家普普通通的猪肉脯店,买了2小片猪肉脯。
结账时被告知,就这么2小片要46元。
②看不起顾客型:店员喜欢看人下菜碟,高高在上地用言语或眼神、肢体语言羞辱顾客。
比如前几天,深圳一家万象城,有人在逛LV的时候,不小心把手机落在里面了。
后续和男朋友进去找手机的时候,门口的一个店员居然冲着他们翻白眼。
他们气愤不已:自己已经是万象城年消费百万的黑金卡客户了,都能被奢侈品店员暗戳戳地冒犯。
更不用说普通人了,后续很多人私信这位博主,发出了自己被这家销售看不起的类似经历。
比如,有人带着妈妈在女装店试衣服,相中了一件裙子,付钱之后来了一位新店员。
这时候博主让妈妈再试穿一件黄色的短袖,试了一下觉得不太合适就没打算要。
结果那位新进来的店员居然直接说:“你不买别试行吗?”
这类事情在实体服装店简直不要太常见,之前就有位服装店主直接怼顾客:
“你不要你让我拿干什么?脑子有问题吗?”
③PUA顾客型:明明是开店靠消费者养活,却把自己当大爷,把顾客当孙子。
动不动就骂顾客,给客人立规矩,简直是倒反天罡。
比如广州一家网红茶餐厅,吃饭规则比考试还多:
“绝不向该店提供改正意见,不动声色”、“没事少讲话”。
杭州一家家常菜馆,墙上、柱子上也是贴满了手写的告示:
“本餐厅厕所不对外开放、拒绝催菜、自己倒茶”。
成都一家脆哨面馆,更是因老板脾气差而出名,老板对客宣称:
“你来吃我的东西,不按照我的要求来整,就马上赶出去。”
“吃面不能玩手机,你要弄清楚,我才是上帝。”
偏偏这些喜欢臭脸、立规矩、服务态度奇差无比的店,生意还奇好。
总有人趋之若鹜,专程去看自己会不会挨骂。
说到底,这些商家这么嚣张,正是因为深谙心理学上的一些套路,刺激消费者掉入陷阱之中。
消费者不光花了钱,还受了一肚子气,商家却在那赚得盆满钵满。
比如,有个很恶毒的PUA套路,叫“自证陷阱”。
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,“逼人自证”的本质是一种心理控制。
对方以审判的姿态,强行贴一个错误的标签给你。
就像说你“买不起就别称”、“买不起就别试穿”,硬生生地给你贴上一个“穷鬼”的标签。
包括一些奢侈品店员,经常用一种趾高气昂、爱答不理的态度对你,也是为了逼你证明你买得起。
当你落入圈套,努力证明自己:“我不是!我没有!不信我可以找出证据来证明。”
你被刺激得头脑发热,花大价钱买下自己本不需要、或觉得太贵了的东西。
你越是自证,PUA你的店员就越得意洋洋,享受看到你暴怒、为了面子不理性消费的模样。
唯一的破解方法,也许就像查理·麦克西在《男孩、鼹鼠、狐狸和马》中所说:
“不要根据别人对待你的方式来衡量自己的价值。”
你把对方的话放在了心上,并努力去证明自己,其实就在无形中赋予了对方霸凌你的资格。
你不进入别人的评价体系,别人就定义不了你。
看过网友分享的真实经历:
有一次去卡地亚,销售姐姐特别热情,网友说她就看看,买不起。
销售姐姐说:“我也买不起,咱俩一起看。”
还给她介绍最贵的款、给她试戴,说平时店长不让动,今天店长休息,咱俩一起长长见识。
另一个网友说,她在楼下便利店拿了一支润唇膏,扫出来25元。
她说太贵了不要了,店员小姐姐回了她一句:“是吧,我也觉得好贵啊,我给它放回去。”
陌生人之间本应如此温暖,虽然做着不一样的工作,拿着相差无几的工资。
但仍可以一起吐槽25元的润唇膏,然后互道再见。
希望能有更多的商家们,能够少一些套路,多一些真诚。
也希望身为消费者的你,能够跳出自证陷阱。
“恶意会流向阻力最小的地方,你的自爱本身就是自己筑起的高墙,会令一些试图拿捏你的人感到恐惧。”
共勉。